浅试了一下Notion,感觉没有Google Sheets好用

#default

故事的开头,总是那么朴实无华。我心血来潮,想为自己的投资整一个记录表。核心需求就俩:股价能实时更新,数据得云端同步。

第一站:颜值担当 Notion

说到 All-in-one 和云端同步,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 Notion。市面上的投资模板眼花缭乱,但都不合我的胃口,那还不如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
一番摸索下来,我对 Notion 数据库的理解是这样的(不一定全对,欢迎大佬指正):

  • 一个 Notion 数据库,骨子里就是一张 SQL 数据表。
  • 数据库的各种视图(View),像是给这张表套上了不同的滤镜和皮肤,本质还是同一份数据。
  • 表里的一行记录(Row),在 Notion 里被赋予了灵魂,被称为一个页面(Page),可以无限展开。
  • 数据库之间可以建立关联(Relation),实现单向或双向的“眉目传情”。

一开始,我确实玩得很嗨。Notion 灵活的数据库和页面设计,让我感觉自己像在玩乐高,自由组合,创意无限。但当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展拳脚,开始做数据统计时,现实的铁拳就砸了下来。

痛点一:被“囚禁”在单行里的公式

Notion 的公式(Formula)能力,其作用域被严格限制在单行(Page)之内。这意味着,你没法在一个单元格里写个公式,去引用另一行的数据。

举个栗子,我想计算“某支股票的市值占总投资的百分比”。这个公式需要两个数:“单支股票市值”(来自当前行)和“总投资额”(需要汇总所有行)。问题来了,Notion 的公式拿不到那个“总投资额”。

唯一的解法是“曲线救国”:

  1. 再新建一个“汇总专用”数据库。
  2. 用 Relation 属性把所有投资记录,都手动关联到这个“汇总库”的唯一一行上。
  3. 在新库里用 Rollup 功能,把关联页面的金额汇总求和。
  4. 最后再把这个汇总值,通过 Relation 带回到原始数据库的每一行里,才能进行计算。

这一套操作下来,我人已经麻了。

痛点二:缺失的自动化聚合能力

我希望实现一个效果:当我在“交易记录”库里买了一笔新的股票(比如第一次买入 AAPL),我的“持仓汇总”库能自动多出 “AAPL” 这一行,并开始累加我对它的所有投资。

但在 Notion 里,这事儿得“亲力亲为”:

  1. 你得先手动去“持仓汇总”库里,创建一个名为 “AAPL” 的新页面。
  2. 然后再回到“交易记录”库里,把这笔新交易手动关联到你刚才创建的 “AAPL” 页面上。

每增加一个新的投资标的,就得重复一次这套机械劳动。说好的 All-in-one 呢?这自动化程度,感觉还停留在石器时代。

notion

虽然我甚至为 Notion 写了个自动更新股价的小工具 NoFina(基于 Finnhub API,5分钟一刷),但这些核心功能的缺失,让我感觉像开着一辆内饰豪华但引擎是拖拉机的跑车。在碰了几天南墙之后,我决定——换车!

第二站:返璞归真 Google Sheets

回到 Google Sheets 的怀抱,那感觉,就一个字:舒坦

那熟悉的电子表格界面,简直是刻在 DNA 里的肌肉记忆,上手成本?不存在的。

之前在 Notion 里绕到天昏地暗的两个痛点,在这里简直是小菜一碟:

  • 跨行计算? SUM()SUMIF() 随便用,算个占比简直不要太轻松。
  • 自动聚合? 一个 =UNIQUE(FILTER()) 公式,就能自动从交易记录表里抓取所有不重复的股票代码,生成清爽的汇总列表。新增交易?列表自动更新,完全不用我操心!

再加上单元格的条件格式,轻松就能调教出比 Notion 更直观、更花里胡哨的数据看板。通过挂载 Google Drive,还能每天把这份快乐同步回本地备份。

GS_1

当然,Google Sheets 也不是完美无缺。它自带的 =GOOGLEFINANCE() 函数虽然强大,能搞定大部分股票和汇率,但偏偏不支持加密货币,而且有 20 分钟的更新延迟。咱玩的就是心跳,这怎么能忍?

市面上的插件看了一圈,感觉都不够清爽。于是,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——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!

我用 Javascript 写了个简单的 App 脚本(后缀是.gs),直接部署在 Google Sheets 里,继续调用 Finnhub API 来拉取股价和加密货币价格。搞定!

GS_2

最终的效果让我极度舒适:我只需要在 Records 表中像记流水账一样,无脑录入每一笔交易。剩下的事情,表格会自动帮我分门别类地聚合到汇总表,并根据实时价格评估我的身家。

我还闲不住,让 Deepseek-V3.1(毕竟是幻方家的,总感觉自带量化 Buff)为我设计了一套简单的交易策略,也用公式写进了汇总表。现在,表格不仅是我的记账本,还是我的半个“量化”小助理,时不时给我一些买入/卖出的建议。

写在最后

从 Notion 到 Google Sheets,这次折腾不仅解决了我的核心需求,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没有最好的工具,只有最适合自己工作流的工具。

当然,最后还是要例行提醒一句:

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⚠。祝大家发财!


(本文由Gemini生成)